要做就做第一,要不就不做。赵国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
农家出身,上初中前学习成绩优异,无奈家庭贫困,因交不起上高中的100元钱学费,赵国英不得不辍学。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的时候,赵国英跟随村里的人去建筑工地打工去了。然而,一次意外事故,险些让他丢掉性命。
赵国英决定改行,从此开始和厨房打交道,把做菜当成了艺术和追求。他先后在多家酒店做过主厨,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在继承传统豫菜的基础上,他又创新文化豫菜、新派豫菜和时尚豫菜。他还拥有了自己的专利菜。
赵国英用豫菜“为河南人争光,也为商丘人争光”。在北京厨艺界,赵国英被公认为豫菜的代言人,他做的豫菜享誉京城,被称为“北京豫菜第一”。赵国英现为北京商丘商会会员。
A 家庭贫困 无奈辍学闯天下
“我是个穷人,但我人穷志不穷!”当时,赵国英就能“正视”自己。也因为深知自己的处境,赵国英决定出去闯闯,“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赵国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书――《每天一个人生忠告》,他正在读。书的第一节是《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在做菜方面,尤其是做豫菜方面,赵国英的确可以称为天才。在他担任行政总厨的北京商都酒店的大门口附近,一块霓虹牌匾上赫然写着4个大字:“豫府神厨”。这4个字不仅是对他做豫菜精湛技艺的最好褒奖,也表达了北京做豫菜的同行对他的认可。
赵国英出生于1969年7月,老家在柘城县岗王乡官庄村,家庭贫困。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赵国英聪明,上初中前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他考上了高中,可是他选择了放弃。原因就是家庭贫困,“家里咋也拿不出上高中要交的100块钱学费,我也不想看到爹娘为我上学的事情发愁。”就这样,赵国英辍学了,即便成绩优异。
“我是个穷人,但我人穷志不穷!”当时,赵国英就能“正视”自己。也因为深知自己的处境,赵国英决定出去闯闯,“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1989年夏天,赵国英跟着村里的人去新乡搞建筑去了。至今他还记得,当时他所在的建筑工地正是现在的新飞电器的主楼,“楼下还有我垫的土。”
赵国英干活麻利,每天都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人。下班后,赵国英不忘读书,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和励志有关的书籍。“要做就做第一,要不就不做。”赵国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然而,在建筑工地上经历的一次意外事故险些要了赵国英的命,至今他回想起那次意外还不停地感慨:“太庆幸了!”
1989年10月的一天,赵国英到正在施工的4楼帮忙。他刚从工友手里接过打混凝土的振动棒,一下子就被电到了3楼。短暂的昏厥后,赵国英醒来,发现脑袋两侧各有一块木板,木板上都有几根长约10厘米的铁钉,“就离头有几厘米,往左或往右偏点儿,我就没命了!”
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儿太危险了,这次意外让赵国英决定离开工地。
B 心怀梦想 靠做菜出人头地
从1993年到2003年,赵国英先后在郑州、许昌、三门峡和上海的大酒店工作,从主厨做到了行政总厨兼总经理,月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5000元。
赵国英离开新乡后,没敢直接回老家。他觉得,没有混出个名堂回老家太丢人。
他坐车去了郑州,当时他三叔在郑州一家政府餐厅当厨师。三叔把他领到了郑州市的一家小烩面馆,让赵国英去帮忙洗碗,一个月50元钱。
说是去洗碗,其实赵国英在烩面馆干的是勤杂工的活。他勤快,不仅洗碗,还干和煤等活。其他人下班的时候,他独自打扫厨房的卫生,通常要到半夜12点才能忙完,然后在大厅里铺一块床板睡觉。因为烩面馆还要卖早点,凌晨4点多的时候,赵国英就得起床帮忙。
平时,做完自己分内的活后,赵国英便到厨房帮忙切土豆丝、豆腐丝和海带丝,“我要练刀功,不能一辈子洗碗!”
赵国英太能干了,一个人当几个人使,以至于烩面馆的老板高兴地一直给他涨工资,50元、60元、70元、80元、90元、100元。总共在烩面馆干了6个多月,老板给他涨了5次工资。
“我们店太小,你在这儿干屈才了,你能成大事儿,我要把你送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1990年春,烩面馆的老板对赵国英说出了这番话。然后,他领着赵国英到郑州市的一家酒店,把赵国英介绍给了在此当厨师的一位亲戚。
在这家酒店的3个多月里,赵国英早来晚走,很有眼色,看见活儿就抢着干。
赵国英很快得到了厨房里所有人的认同。3个多月后,烩面馆老板的亲戚又将他推荐到更大的酒店学做菜,他也认为赵国英有发展前途。
赵国英被引荐到了郑州市一家更大的酒店,跟随酒店做川菜的主厨何福远“打盒”,就是打下手。
同样是因为勤快,何福远觉得赵国英可以培养,便慢慢开始教他学做菜。何福远出去找厨师界朋友交流的时候,也带着赵国英。
赵国英也明白何福远的良苦用心,每到一个酒店的后厨,他就留心厨师是如何做菜的。
“同样一道菜,我留意不同人的做法,自己再改进一下,最后这道菜就数我做得好了。”赵国英虚心学习,厨艺日益精湛。
从1993年到2003年,赵国英先后在郑州、许昌、三门峡和上海的大酒店工作,从主厨做到了行政总厨兼总经理,月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5000元。其间,赵国英一直坚持做豫菜。
C 永无止境 把豫菜做成艺术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研制开发了“赵国英的文化菜”。“做典故菜,赚文化钱”,他把四大名著、古典故事都做成了菜品。
2004年,赵国英离开上海到北京发展。
最初,在北京的一家酒店他问顾客知道不知道豫菜,没想到顾客的回答让他深感痛心。
“你们河南有什么菜啊?不就是大锅菜、胡辣汤嘛!”顾客说。赵国英对他们讲:“河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豫菜在我国烹饪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名相伊尹是厨师行的祖师爷,他就是我们商丘人。”当时赵国英就暗暗发誓,他不仅要做好豫菜,而且还要把豫菜做出名堂。
2005年年初,赵国英应聘到北京商都酒店做行政总厨。在传统豫菜的基础上,他开发出了文化豫菜、新派豫菜和时尚豫菜。
赵国英的文化豫菜代表作是“紫气东来”,这道菜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这道文化菜是赵国英去函谷关旅游时得到的灵感,然后历时5年,先后经过200多次改进而成。
他的新派豫菜“生汆甲鱼3+4+5”现场操作速成法,获得了个人发明专利。在赵国英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有两个大纸箱子,里面存放着6万多个甲鱼头骨,这是他做“生汆甲鱼”积攒的“战利品”,一个“生汆甲鱼”卖700元,仅这一道菜8年间他就为北京商都酒店卖了几千万元。
在豫菜厨师界,赵国英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仍在不断创新。他认为,现代人的饮食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能吃就行了,也要讲究时尚、有品位,并且菜品也能让人当成艺术品来欣赏。如今,在北京商都酒店的餐桌上,顾客能看到透明的餐具下面有金鱼在游动;刻着《三字经》的餐具托盘上撒着食盐,点缀着几片花瓣,诗情画意跃然于餐桌之上。
敢为天下先,创新求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研制开发了“赵国英的文化菜”。“做典故菜,赚文化钱”,他把四大名著、古典故事都做成了菜品。他开发的“草船借箭”配有音乐,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给餐桌增添了许多乐趣;“红楼梦”端上来时,一曲《枉凝眉》飘然而至;还有“西天取经”、“水泊梁山”……不仅让人们领略了饮食的精髓,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烹饪是艺术,作为烹调人时刻不要忘记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赵国英说。20多年的从厨经验为自己打下扎实的基础,他获得了众多荣誉:中国烹饪大师、河南烹饪大师、中国青年药膳大师、国家高级技师、国家级餐饮业裁判员、京城十大金牌总厨、全国最受瞩目的青年厨师等。
近几年,赵国英为多家高级饭店担任技术顾问,他培养出的河南籍大厨有800多人,商丘多家饭店的老总先后到北京,并有意请他担任技术顾问,赵国英把这看作是自己为家乡应做的事,他都会尽心尽力地给予厨艺上的技术指导。他认为这也是对家乡的一种回报。谈到家乡,赵国英说,他已经有了与老家的朋友合作开酒店的意向,很想“让老家的人也尝尝我做的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