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温州南戏博物馆,驻场演出的《南戏印象·琵琶记》,场场爆满。对戏曲充满热情的人们似乎突然发觉,历史文化,并不遥远,其实就在身边。
为了让就在身边的历史文化更好传承、更好服务于民众,我市开展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目前正加大力度对古城街区开展以文保单位为重点的腾空、修缮、整治工作。“现在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冲刺阶段了,近期重点针对13处旧址进行攻坚。”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州,这座正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意欲打造新的文化高地。
亮家底
春雨,如烟如丝,浸润了万物,也唤醒了人们有关温州古城的记忆。
触摸华盖山城墙,青色砖墙但见斑驳。屏息凝神间,似乎还能听见脚下古城从岁月深处缓缓而来的脚步声。于是,瓯越历史文化便在这里凝固,城市底蕴便在这里擦亮:
这里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孕育了王十朋、叶适、孙诒让、夏承焘、苏步青等历史文化名人。
这里是东南邹鲁、南戏故里、山水诗的发祥地,东瓯文化留存城市历史根脉,“南戏故乡”“百工之乡”传承文化遗产脉络。
这里有“永嘉学派”思想和温州模式新老文化的激荡和融合。
这里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53处及文保点897个,各级非遗项目近500个,历史遗存尤为厚重。
这里有朔门、城西、庆年、五马-墨池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山水斗城是中国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典范。
这些文化“家底”,分明让人感受到温州积淀的历史文化。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古城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体现城市特色,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一次契机。”在温州资深文物专家、温州博物馆前任馆长金柏东眼里,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能提高市民保护城市的自觉性,还能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可转化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时钟拨回1991年,浙江省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温州榜上有名。然而,《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却在10年后才审议通过。2010年,我市正式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在这“两个10年”期间,我省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已成功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在很多文化工作者心中,不仅仅是一场精神家园“守卫战”,更是为了弥补“迟到”的遗憾。
晒成绩
幸运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带给城市强劲的保障,建设者们以最大的热情,为创建带来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项项政策出台,成为有力的制度保障。《温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温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等为创城工作“保驾护航”。《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修订)》《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符合温州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也相继亮相。
一个个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改变了温州的面貌。目前,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等50余处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完成了夏鼐故居等10余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东瓯王庙复建工程,推进谯楼、江心屿历史地段、永昌堡、泽雅造纸等文物保护工程。在古城街区,开展以文保单位为重点的腾空、修缮、整治工作,以“三纵四横多点”为目标的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份份“精神成果”陆续问世,让人看到温州的坚持。我市对温州古城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完成了《温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本》等一系列丛书的编撰。申报形象片脚本和申报工作汇报报告已完成初稿,并已进入前期的拍摄制作工作。《温州通史》在完成编纂大纲的基础上,已完成10部专题史,并正式出版发行《温州古旧地图集》。此外,还组织新编瓯剧《东瓯王》进行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