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莆商】常务副会长:戴信敏——仁者无疆
戴信敏,莆田仙游人,华氏医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国药工业药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中共党建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副会长、北京莆田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医疗产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美企业峰会顾问。
心怀远方的少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信敏出生在莆田这个具有浓郁经商传统的地方。受家庭小环境和家乡大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有着超凡的商业头脑。
莆田,史称“兴化”。莆田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又是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潮汕人的祖籍地。在唐朝,莆田已经成为福建重要的商业中心,在北宋时经营地域已涉及广东海南等地。宋朝以后,莆田人多谋求向外发展:有的移民到“南洋”谋生,有的到省内外从事经商活动。莆田人在福州的商帮被称“兴化帮”,以其向外延伸力极强而著称,素有精明的经商才能,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莆田人勤俭朴实、刻苦耐劳、合群团结、诚信经商、艰难创业。他们向外拓展,不畏辛劳,多从小本生意经营起步,或走街串巷,或挑担摆摊,叫卖豆腐、汤丸、软糕、兴化粉等莆仙小吃,进而摊售京果、南北杂货。同乡之间的凝聚力极强,大家相互提携,由小到大,劳动发家。很多莆田人靠诚信经营积累财富,发展成为家财万贯的著名富商,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商才荟萃,名人辈出。
对于家乡的经商传统,戴信敏举过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他说莆田人出去打工,一个月大概能赚3000块钱;他如果自己在路边摆个摊炸油条或者煎饼,一个月大概只能赚1500块钱。面对这两种选择,莆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虽然不一定能赚很多钱,但是他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生意,我是老板,莆田人潜意识里就这种主人翁的意识,希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戴信敏家里兄弟姐妹八个,他是老八,在那个年代家里如果一家七八个人,要养家糊口并不容易,戴信敏的父亲除了种地做工活以外,平常也做点木工和一些木材买卖。戴信敏的几个哥哥都在做生意。可以说,他们一家人血液里都有经商的基因。戴信敏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个成长的阶段,每一个蜕变的阶段,哪些人跟你天天在一起,那些人有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做事风格,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对个人的发展是很关键的。环境是能熏陶人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性格,性格又能塑造一个人的未来。因为从小看着家里人做生意,加上自己也慢慢在参与,这些是戴信敏走上经商之路最重要的因素。
上小学和中学时候,一放学回家,戴信敏就给家里帮忙,要看店、收钱、进货、搬货等。当然也少不了干农活,耕田犁地,戴信敏样样精通,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天天干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的戴信敏是个心中有梦的少年。他形容自己年少时的心情,像是站在家乡的半山腰上,看着远处县城的灯光闪闪烁烁,感觉到这个世界很美好,但是跟自己是有距离的,那个时候你便有这种梦想,想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广阔。人一生的轨迹大概就是这样,当你到了县城的时候,又想去省城,当你到了省城的时候又想去首都。这个心中有梦的少年,一步步循着梦想的方向向前走。
想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只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虽然天天帮家里做事,戴信敏的学习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的。上高中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戴信敏接到了一单替广东潮安酒厂代销酒水的生意,主要是代销米酒和饮料。那个时候的戴信敏利用暑假和寒假,跟几个同学一起,租个小汽车销售酒水饮料,周六周日的时候去收钱。虽然只是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却把三卡车酒水成功地推销了出去,并且和当地很多店铺的老板成为了朋友。
商海浮沉
大学时代的戴信敏并不是老师心中的“乖学生”,脑子里装总是有很多想法的他没有办法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课,他经常请假,跑到全国各地做生意,还曾请过半个月的假跑到东北去。他的同学和老师都知道他在做生意,对此,他们的态度也大多是理解和包容的。后来,他的很多老师还成了戴信敏的好朋友,并在他的事业上给与过很多指导。
对戴信敏而言,大学时代那种九州大地到处闯荡的经历非常有趣。在全国各地跑,每次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种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颗种子,他越来越希望自己有更大的能力,能走出一方天地,走到更大的世界里去,像个主人翁一样自由又潇洒。
戴信敏大学的专业是水产,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科协工作。在那个年代,在国家机关工作是非常体面又稳定的。然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戴信敏发觉,每天规规矩矩去上班,一整天喝茶、看报纸、聊天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天生不安分的他想要去尝试一种更有挑战性的生活。家人并不十分赞同戴信敏辞职,他们认为他大可以在工作之余做自己的事,不一定非要辞职,毕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一种保障。但是戴信敏义无反顾地丢掉了“金饭碗”,他不希望给自己留后路,他已经下定决心创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戴信敏家里经常有很多人进出,因为他的几个哥哥生意都做得很大,跟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生意往来。春节的时候,有些外国人还住在他家里,希望感受一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年”。在那个时候,外国人在中国还是不多见的,想着他们都能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戴信敏很是羡慕也很向往。
这些人中,有一个台湾企业家给戴信敏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企业家在福州做烤鳗厂和水产饲料,他的工厂分布在全球十六个国家,生意做得很大。当时是戴信敏在县城一家小饭店请他吃饭,一共花了一百二十多块钱。点的菜他俩没吃完,还剩下一点点,这个企业家让戴信敏把剩下的菜打包,让他很惊讶。爱交朋友的戴信敏请过很多人吃饭,吃不完剩下的情况也很常见,年轻又爱面子的他从来没打包过。作为一个全球有十六个工厂、一年产值数亿的企业家,还要为一点剩菜打包,这让戴信敏在惭愧之余开始反思。从这个人身上,戴信敏学到了成功商人的简朴和低调,这是他受用一生的财富。
辞职后,戴信敏结合地方优势,创办了福建省仙游县甲鱼养殖场。作为渔业大县,仙游县在高峰期曾有两百多个水产养殖场。
与此同时,戴信敏联合农业部水产科学院淡水养殖水产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集美水产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创立了福建省第一家专业的水产疾病研究机构,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民营的水产疾病研究所,主要做水产药品和水产疾病研究。
这次,戴信敏还是从熟悉的水产行业入手。他的水产疾病研究所得到了福建省各级政府的支持。戴信敏的母校——厦门水产学院(后并入集美大学)的副校长还曾带着很多学生来研究所实习。
戴信敏是个闲不住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也觉得自己每天工作起来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办甲鱼养殖厂的时候,天天睡在厂里;经营水产疾病研究所的时候,天天骑个破摩托车挨家挨户给人家的鱼看病,有时候还要住在别人的厂里,几天都不能回家,他也不觉得累。他在这个行业做了近十年,生意上虽然起起伏伏,但是他的热情始终未曾减过。尽管后来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他不得不重新寻找方向,他一直对水产这个行业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
虽然是水产出身,但是水产养殖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戴信敏后来分析过失败的原因,因为是第一次创业,经验不是很丰富,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包括养殖厂的选址,当时选择的是半山腰,水要从山下抽上去,这就不符合水产养殖的原则,把一顿水抽到山上成本都要很高。养鱼就是养水,水毁了,鱼就毁了,一旦鱼类生病死去,几乎就是血本无归。最困难的时候,戴信敏养殖厂一年曾亏损过好几百万。
善于寻找机会的戴信敏很快调整了方向。他开始和当地唯一的一家烤鳗厂合作,创办了一个水产品加工厂,以收购鳗鱼、烤鳗鱼为主。鳗鱼因为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因其价格昂贵,主要出口日本和欧美。
在1996年、1997年,一吨鳗鱼原料的价格是大概12万左右,一吨烤鳗鱼的产值价格是20万左右,戴信敏一年产值大概有两三千吨左右,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了数十亿元,几乎是当时最大的烤鳗厂。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让戴信敏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有了充足的资金后,戴信敏的水产养殖厂也慢慢步入正轨,开始盈利。
这段时间,因为研究所的关系,与戴信敏来往的都是一些国际化的专家、教授,这些人来到莆田后,很多都住在戴信敏家里。他形容自己的家里天天宾客满门,不管是政界的、商界的,各行各业的人他都喜欢结交。一些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都来过他家谈生意。
在当时还稍显闭塞的环境里,戴信敏经常跟这些具有国际眼光的人彻夜长谈,谈人生,谈理想,谈梦想。跟这些专家的接触,使得戴信敏的人生格局、战略眼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艰难的转型
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作为烤鳗鱼的最主要进口国,日本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冲击了烤鳗鱼这一行业。尽管一年的营业额很多,利润却寥寥无几。戴信敏开始减产,并一直在思索怎么样转型。
产业转型并非坦途,戴信敏做了很多尝试,最后还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他想自己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饮食的模式推广到海外。
在2000年、2001年、2002年这几年,戴信敏经常去越南。他当时在河内成立了一家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美元,是越南排名前三的大企业。在越南,戴信敏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日子过得很风光。然而越南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制度也不成熟,站在风口浪尖的戴信敏感觉很不踏实,于是,他决定再次回国创业,寻找新的出路。
他想过去做房地产,尝试了,但是没做。他想过做家庭用水的水质净化,也办了水质净化公司,但是维持时间很短,毕竟在当时,这是一个太前瞻的行业,还没有太多人关注水质健康,因此戴信敏很快放弃了这个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多年后,随着水质净化行业的兴起,资金雄厚、资源丰富的戴信敏再次投资了这一行业,他觉得自己跟这一行还是有渊源的。
回到2001年、2002年这两年,戴信敏当时的状态基本上是在四处漫游,到处去搜集信息,按他自己的说法,他觉得那两年自己好像突然失业了。
戴信敏的表弟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里面当医生,他认为戴信敏既有资金,又有人脉,可以办个药厂。在当时,做药品还是很赚钱的。
戴信敏思考了一番后,认为这是个大有可为的行业。他是莆田的知名企业家,既然决定做医药,他也是踏踏实实地做处方药,而不是一些三流小广告里的狗皮膏药。正如戴信敏常说的,“做药就是做良心”,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此,表弟又给戴信敏介绍了两个同学,都是医生,一个在福建省老年医院,一个也是在莆田市妇幼保健院。因为戴信敏在当地名气很大,创业能力和激情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两人听说他要投资药品,便辞掉了自己的工作,跟着他一起干。
二十一世纪初期,正值医药行业的暴利时期,行业内出现了门槛低、小而散的态势。初入医药行业的戴信敏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和准备。
这次,戴信敏的目标不只是莆田,不仅仅是福建,他准备开拓出全国的市场,2003年他开始着手筹备新的项目,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关注处方药,如果想知道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必须深入其中。”
戴信敏还特地印了一张名片,名片上不写戴信敏,写的是戴杰,电话号码也是新的,怕人家认出他。他以经普通业务员的身份,先跟医监接触,弄清楚医监是怎么看待这个药的。他还要去卫生局沟通,了解卫生局怎么看这个药,病人怎么看待这个药。他每天背着一个小包,去医院里面拜访主任医生,询问医生一般喜欢什么样的药厂,喜欢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药他们感觉比较好比较放心,会推荐给病人。
这段时间,戴信敏就当自己是个普通的业务员。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戴信敏的心里有了底。2003年,戴信敏在福州成立了一家公司,做药品代理,收购公司;同时在北京也成立了一家公司,注册药品商标。戴信敏心里很清楚,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产品,才能有未来。
2004年,戴信敏收购了一家医药物流公司和一家医药科技研发公司,进行自主研发和销售。研发方面,戴信敏投入每年至少2000万美元的资金,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延续了他在创业初期尊重学术研究的传统。销售方面则贴近市场,精准营销。“这是我们特有的营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会高,但更精准。”
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医药这个行业,除了小部分的偶然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戴信敏坚信,只有医药行业才能够真正的守护人类的健康,他希望能一直从事这个行业,做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站在巨人的肩头
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这是戴信敏的一贯风格,要做医药就找哈药这样的大品牌。然而像哈药这种大品牌的厂家,代理门槛是很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戴信敏还是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专业的团队精神征服了对方,迈出了医药代理的第一步。
代理很多产品以后,他又成立了自己的医药科技研发公司。销售和研发平台有了,还缺少一个生产企业,这一次,他们采用的是委托加工的形式。
戴信敏跟医药界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并没有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是向对方学习最先进的理念和商业模式。他的目标很长远,因此他宁愿放弃眼前的微利。
戴信敏的思路一直很清晰,他坚持强强联合的理念,坚持跟大公司、大企业合作。“虽然成本高,我们还是要寻找实力最雄厚的、最有质量保证的企业,这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安全的良药。我们希望跟站在行业前端的人在一起。”
在选择加工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戴信敏选择了中国抗生素的摇篮——上海医药集团。戴信敏的公司也是一家以抗生素、镇痛麻醉类药品为主营产品的企业,因此,他坚持寻找信任度高的品牌进行合作。
当时,委托海南某家药厂加工某种药品的加工费每支只要几毛钱,而委托上海医药集团生产某种药品的成本则是两块多。戴信敏有七个药品是委托成本较高的上海医药集团生产的,“虽然成本高,我们还是要寻找实力最雄厚的、最有质量保证的企业,这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安全的良药。我们希望跟站在行业前端的人在一起。”
对于自己的选择,戴信敏很有信心,他相信,品质和品牌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跟最强大、最有品牌的厂家合作,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就像人们提到自行车,总会想到永久牌、凤凰牌一样,他也要做药品行业的“永久”和“凤凰”。果然,几年以后,由上海医药集团加工的药品市场份额依然很大,而由海南的药厂加工的药品几乎已经停产了。
这期间跟几个国有企业的合作,也发生了很多故事,戴信敏经历了国有企业的人事变革、企业变革,这些变革对戴信敏的企业也产生过震荡,他也遇到过某些国有企业单方取消协议的事情,但是天性乐观的他总是能从对方身上发信值得学习的地方,并一步步走了过来。
上海医药集团是一家非常规范、非常优秀的国有企业,在产品的定位、市场的定位,包括国际的前瞻性方面,它都是代表中国制造医药的第一大集团。跟他们的团队员工来往沟通的时候,戴信敏发现他们比较有前瞻性,与他们的沟通交往也间接帮助和提高了戴信敏的团队。
戴信敏一直强调要傍“大款”,傍大款的目的不是因为他有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机制模式,值得他学习。跟强者在一起,跟巨人在一起,决策流程或许很烦琐,但其中的风险可能是最小的。戴信敏并不是一味地屈从“强者”的权威,在合作过程中,他也尊重坚持的原则,尊重市场规律。
药品研发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投入也很大,产品出来以后,收益率也不算高, 2004、2005年这两年,戴信敏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做研发以及申请各种繁琐的手续,这两年的铺垫阶段,基本上都在投钱,例如跟上海医药集团的合作,根本没有赚到太多利润。此时跟戴信敏合作的二哥、三哥也劝他放弃,毕竟劳心劳力却没赚到什么钱,图什么呢。但是戴信敏却不这样认为,他的眼光比一般人都要长远,如果只考虑眼前的一点利润,他当然应该放弃,花了十分的力气,只赚了一分的钱,换作别人可能早就不干了,他却执着地坚持着。做大、赚多少钱都不是戴信敏真正的目标,他的目标路线是专、精、强、大,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一个深层次路线。
华氏的崛起
华氏的迅速崛起证明了戴信敏决策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2009年,戴信敏在香港创办华氏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戴信敏始终秉承“诚信、卓越”的经营理念,誓做人类健康的守护人。华氏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旗下拥有2家GMP制药企业,3家GSP 医药商业企业,2家基金公司、2家药品研发公司等16家公司;是一家以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医药物流为核心业务,兼顾投资矿业、林业以及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
华氏医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办事机构,形成立体化、辐射全国的医药营销网络。成功打造数个年销售过亿的知名药品品牌,如“锋替新””锋甲新”等产品。
2009年之后,华氏集团开始跟两家世界医药排名前五十的两家公司合作,以采用他们优势原研药。
2011年,总部与贵州汉方集团合作成立北京林盛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中国现代林业产业化企业。
2013年6月,华氏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中国医药集团合资成立国药工业药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信敏先生担任董事总经理。
华氏集团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成为民企携手合作央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典范。
国药工业药品销售有限公司主营毒麻精产品以及心脑血管专科领域产品,以“专业、专注、激情、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国内毒麻精领域的龙头企业。
戴信敏当初选择做医药的时候,最开始做的产品就是抗生素。抗生素是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药品。然而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令大家对这种药品产生了排斥,甚至产生了不少妖魔化抗生素的观念。对此,戴信敏解释道,抗生素是治疗很多疾病的不可缺少的药品。他还特别强调,他们也是很反对滥用抗生素的。
戴信敏的远景就是做一个能够百年世代相传的企业。或许只有做医药才能够世代相传,因为它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病菌,不断有新的疾病产生,病种产生,就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发,也会有新的市场、新的机会、新的利润产生。在赢利之外,还能真正守护人类健康,同时又能够把利益惠利他人,对戴信敏而言,这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行业。
戴信敏的投资公司投资的项目也多是与生物医药、保健、健康有关。提到产业布局,戴信敏承认自己对医药有一种情结,一种呵护健康、救死扶伤的情结,因此医药是他的主业,当初转型的时候,戴信敏的心理斗争也很激烈,因为房地产当时也是一个大热又赚钱的行业,他没有选择做房地产,而是选择了医药,因为他想做一个百年“老字号”,能让人们记住的“老字号”,可是没听说过哪个房地产企业能成为老字号。投资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资金都投到了这个行业,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投到了其他行业。
虽然别的行业只投了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戴信敏却也愿意花费更多精力来探索一些好玩、有发展、又能帮助别人的产业,如生活秀的自动售水机、与中科院合作的食品安全等。说完后,戴信敏忽然想到说,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离开大健康这个行业。
对戴信敏而言,他现在什么不缺了,不管是资金、资源,还是其他各方面,可是他从未想过要去费时间和金钱在自己身上或者任何娱乐上。对他而言,工作本身就很快乐,在工作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谈各自的理想和价值观,把好的价值观传输给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分享和回报,而分享和回报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快乐的。除此之外,如果还有时间,他更愿意和家人在一起。提到家人,就不得不说孩子。说到孩子的成长,戴信敏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对此不用太刻意,让他们自自然然地成长就可以了。
审时度势的掌舵者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行业的风向标,面对医改这把双刃剑,民营医药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对政策的把握,戴信敏有着自己的想法。
戴信敏认为,“医改”对于国内的医药行业影响深远。“医改”之后,国家在引导制药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逐渐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形成企业的竟争力。这为医药行业带来一次洗牌的机会。此外,行业内也在严厉打击假药劣药,网上销售的审批也越来越严格,这一方面有助于质量体系的健全和规范;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联合一些有优势产品的中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医药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个例曝光,的确让老百姓对药品安全产生了怀疑。戴信敏也知道,行业内的确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但是他一直坚持,做医药本身是做善事,不能有邪念,对于华氏而言,该投入的成本一分不能少,质量一定不能偷工减料,这是基本原则。
统计数据表明,未来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将占可能占到个人生活消费的10%-20%。顺应这个契机,华氏也会把视角投入到保健品领域,特别是海洋生物制药研发和健康服务领域。
我国这几年也在鼓励民营医院,放宽了民营医院经营的政策。这项政策可以提高服务,引入竞争,医药行业同样如此。戴信敏也希望未来能成立一家医院,全方位地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
戴信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他认为是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肯努力,肯拼搏。天性乐观的他相信车道山前必有路,水穷水尽了也能柳暗花明。如果没有火一般的信念,没有对事业的热情,没有做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他可能早在甲鱼养殖场亏损百万的时候就放弃了,也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就举手投降了,还有可能在做医药收益甚微的初期阶段就退却了。
支持戴信敏一句走下去的,除了自己火热的信念,还有周围那些一直支持着他的人。戴信敏认为,在童年时代,父母就是你的贵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你。戴信敏的几个哥哥后来生意都做得很大,这跟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有莫大的关系。
戴信敏承认,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他都会遇上贵人。开始做水产之后,戴信敏的母校集美大学的副校长,以及许多农业部的专家都给了他很大帮助。有时候这些专家也指导戴信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碰上戴信敏信心不足的时候,他们也会鼓励他。当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替他想办法,助他走出困境。
转型做医药的时候,面对一个近乎陌生的领域,莆田市两位资深的医生毫不犹豫地抛下了自己的“铁饭碗”,跟着戴信敏一起创业。如果没有他们,戴信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进这个行业,并迅速赢得同行的瞩目。
功成不忘回报社会
戴信敏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保障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个目标实现以后,就要考虑发展。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在解决了员工的就业和生活之后,最终的财富还是要回馈社会。
目前,除了担任中国医药集团国药工业药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华氏医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信敏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他是中组部党建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副会长、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副会长、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医疗产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美企业峰会顾问。
创业二十年,戴信敏没有忘记创业初期的理想,惠及他人是他和企业一直努力不懈的第二事业。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灾区映秀中心小学捐款出力。
戴信敏先生多次为在京求学的家乡学子以及诗人冰心先生资助成立的北京昌平区农家女学校,直接捐款和通过北京福建企业商会成立的京华公益基金会捐款已达五十万之多。
2013年7月,华氏医药为甘肃省定西市捐赠价值三百万元的头孢甲肟,更在众多公益活动中慷慨解囊,得到各界的肯定与赞扬。
2013年8月,华氏投资赞助沈培艺老师、濮存昕老师及众多艺术老师联合“浴大爱之光,援艺术之梦”野百合培艺行动公益慈善拍卖晚会,并向艺术类的优秀寒门学子奉献爱心超过350万,戴信敏先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次公益活动,来表达自己一份回馈社会的爱心。让困难的孩子不再孤单,让艺术梦想的实现充满希望。
怀揣着一种包容互利的心态,戴信敏成立了北大汇丰创新专业委员会。谈到创立这个委员会的初衷,戴信敏说了一段令人动容的话:
“我觉得人就要像海一样的海纳百川,有所承担,像土地一样能够承载所有不同的事情,所有需要包容的事情,所有需要承载的事情,我也许是一个小小的石头,但我要做一个奠基石,绝不做绊脚石,我希望能够更好的为朋友们、同学们服务,把我一些创业经历,把我的一些力所能及的知识和资源,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觉得群策群力、集思机会、集思广益在一起碰撞,头脑风暴,可能就会有一些革命性的、创新性的东西出来,包括我跟我们北大汇丰的那些团队,包括团队的会长、常务会长、很多同学一起创立成立一些投资的公司平台,其实就是要成就一些创业者的梦想,也实现自己的一些价值,价值一定不是利润最大化,价值一定是社会最大化,然后你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你最终入土为安的时候,留下来的无形的东西才会影响下半辈子身边的人,下代的人,以至于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留下宝贵的财富。”
这也是戴信敏先生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成为真正守护人类健康的百年企业的初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辛勤地耕耘着。而他也在用实际行动实践了“惠利他人,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成功向善、回馈社会”。
戴信敏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惠利他人的信念最早是受母亲的熏陶。在戴信敏幼年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还要养育八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戴信敏的母亲是个慷慨善良的人,碰到村里人来借米借面,她也让人家多拿一点。遇上乞丐或者一些挑东西的人,她也请人家来家里吃饭。家门口来了卖油饼的,一毛钱四个油饼,她不光买油饼,还请人家吃饭,甚至拿出自己家的鱼干、带鱼塞给人家。母亲这种乐善好施的品格、善良淳朴的本性也感染了戴信敏,造就了他乐于奉献的精神。
戴信敏把投资、慈善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把医药行业当作主业,因为医药行业能够真正守护人类的健康,正如华氏公司的企业宗旨“惠及他人、服务社会,做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戴信敏把“惠利他人,服务社会”浓缩为华氏医药的企业精髓,形成了独到的一种“利他”竞争力,在新兴的商战中继续坚守着仁心战术、妙手行商。(来源:北大汇丰商学院EDP同学会《当创业成为一种信仰》系列丛书)
汇聚莆商智慧力量,搭建莆商互助平台,弘扬莆商“精、勤、俭、孝”精神,整合莆田各方资源,传播莆田妈祖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优秀的服务型、创新型、公益型社会组织不懈努力,为首都北京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家乡莆田“以港兴市、产业强市”战略目标作贡献!
欢迎关注北京莆田企业商会公众微信:bjptqysh_dy
商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B座1602—1603室
电 话:010—56939988
传 真:010—5693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