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8109025069
service@qushanghui.com.cn
商会动态

【封底人物】郑国辉:开拓者的“仁义底色”

北京莆田企业商会
新闻来源: 北京莆田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5486



  京藏高速(第28出口)科技园区水屯桥西侧,一颗民营企业的心脏在这里强有力地跳动。

  与这颗心脏联系在一起的,是200多个库房、600多户商家,1000个摊位——北京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市场,拥有经营面积12万多平方米,安置就业两千多人,成为京北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

  其掌舵者,便是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副会长郑国辉。

  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红木会所内,郑国辉娴熟地泡上了功夫茶。他有着南方人的清秀长相,衣着考究,说着一口略带“福建味儿”的普通话。

  在这种温文儒雅背后,却隐藏着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

  郑国辉生长于商人辈出的福建莆田,16岁时便离开家乡四处闯天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叫卖式经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向“热得发烫”的建筑建材业进军,再到新世纪经营京北最大的建材市场,他像一位“开拓者”,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整个木材行业的时代变迁。

  “30多年的创业经历,有艰辛磨难,也有感恩坚持。”郑国辉感慨。

  几经商海沉浮,作为京北最具影响力的建材市场坐拥者,如今褪去青涩,愈发沉稳的郑国辉,心境又有什么样的不同?

  如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分析,他似乎已经站在了金字塔最高的一层——追求“自我实现”。

  “这种自我实现,不仅仅体现在事业和生活之上。企业做多大才算大?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回馈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积极参与‘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为其实现贡献绵薄之力。”

  这也是他成立昌平第一家流动党支部的根本动力。

  今年,是中共莆田市驻北京昌平支部委员会成立七周年。在七·一建党节前夕,郑国辉向记者讲述了成立流动党支部的故事。





民企中的“流动党员之家”


  2008年5月29日,对于郑国辉来说是一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这天,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莆田市驻京流动党员的管理,北京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在昌平和莆田两地党组织的支持、指导下,成立了中共莆田市驻北京昌平支部委员会。郑国辉担任党支部书记。

  这是昌平区成立的第一个流动党支部。

  “从这天起,流动党支部不仅让在外打工的流动党员找到了家,而且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郑国辉说。

  1996年,郑国辉在北京做木材生意的时候,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此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党忠诚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

  外出打拼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成立党支部之后,他更觉责任在肩:“作为党支部书记,除了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好之外,党务的工作也一定要抓好。”

  郑国辉工作出色,多次从组织工作的重点来抓。他首先抓好党员管理,建立健全了党员登记制度、备案制度,把党员情况摸得清清楚楚;组织委员及时就党员流出与流入进行协调沟通,转接党员组织关系;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制度,自觉做到认真廉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他的带领下,党员严格遵守党纪党规,认真完成党组织布置的各项工作。

  支部现有党员30余人,分布在不同的岗位,有创业者也有打工者,如何发挥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郑国辉和支委成员的主要任务。

  “针对这个问题,党支部先后组织了广大商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专题讨论,开展了‘办事不忘党的宗旨,经商不忘党纪国法,流动不忘党员身份,致富不忘党员责任’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在学习中提高、受到教育、发挥作用。”郑国辉说。

  除此之外,党支部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区”等活动,实行党员商户在市场挂牌经营,让每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大显身手,在企业中争当先锋。党员商户带头亮出身份,挂牌经营,依法纳税,文明经商,努力打造诚信品牌。

  “我们对每一个党员都有一个要求,不管你是在哪个企业,不管你在哪个岗位,都要发挥出一个党员的身份,才有影响力。用自己的先锋带头作用,去感染身边的员工,才是一个真正的党员,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

  为了配合昌平区委开展党建工作,同时给党员创造一个优良的活动场所,支部投入120万余元建立起占地200多平米的党建活动中心,平均每年开展活动500人次。 

  党支部在党员活动室配置了电化教育设施,努力帮助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和典型党员事迹,使党员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部30多名党员,被称为一面旗帜。

  据郑国辉介绍,2008年,党支部成立了党员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服务队,所有党员参与其中,开展法律知识宣传,让广大企业员工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对凝聚党心民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企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党员中,我们也宣传和鼓励在自身事业成功的同时,要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郑国辉说,“我们把‘为当地作贡献、为家乡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贯穿于活动始终,要求流动党员做到‘增强信念讲党性、扶贫帮困践宗旨、挂钩助学献爱心、守法经营树形象、乐于奉献促发展’。”

  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参与两地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扶助弱势群体,安置就业,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创业等资讯,支持年轻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还发动流动党员积极采取“一帮一、几助一”的办法,与困难党员和乡亲结成帮扶对子,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至今,郑国辉带领党员干部为福建家乡及昌平经济建设等捐款500多万元,在北京为非典、汶川地震分别捐款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20多名。几年间,向昌平区慈善协会及向社会捐款200多万元……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材市场被昌平区慈善协会评为“公益慈善单位”,郑国辉也被评为“公益慈善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从建立之初,支部便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出色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多次被上级党组织评选为“优秀党支部”。

  如今,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在郑国辉的带领下,正以开拓创新、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迈入新的辉煌。



郑国辉为“诚信文明商户”颁牌


豪情壮志闯天下


  1981年,春寒料峭。绿皮火车飞快地行驶在铁轨上,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大声音驶向远方。

  列车的车窗上,映着一个瘦弱男孩的面庞。由于发育晚,他显得比同龄人年龄要更小一些。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南方的家,奔赴北方从未涉足过的城市。他的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激动,又掺杂着一丝对未知生活的担忧。

  这个男孩就是郑国辉。那一年,他16岁。

  1965年,郑国辉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的一个穷苦家庭中。“家住在海边,却不是渔民,是农民,却又没有地种。”在他的回忆中,那个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很贫困。

  莆田,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古代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异地求谋生计,逐渐养成闯荡天下的习俗,莆商也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敢于走出去”,是郑国辉对莆田人的评价。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敢于破除封闭保守落后观念,迈开双脚跳进商海。

  在郑国辉印象中,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们都纷纷离开村子,与自己一样,踏上了闯荡天下的路途。

  四天四夜后,火车到达了黑龙江双鸭山。这是他们的终点站。

  大东北以零下三十几度的温度接待了来自南方小镇的外来客。习惯了南方四季的温暖如春,郑国辉生平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寒冷。当时,他与哥哥身上仅剩100多元,为了维持生计,衣衫单薄的他们只得向人借了棉袄棉帽“武装自己”。

  “我们住在马车店,跟马夫们住在一张大火炕上,一人一天八毛钱。后来大家混熟了,经常会减免我们的住宿费。”这些偶遇的热情,都在北方的寒冷中,为郑国辉的心里传递了丝丝暖意。

  年少闯荡天下,郑国辉从当小小的学徒做起。和许许多多走出去的莆田人一样,他一开始学习编竹筐、笼屉和建筑工地所用的竹架板,并以此为生。由于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他进步飞快,在师傅们的赞叹声中,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技巧。第二年,他就开始去各个县里推销竹器,跑起了业务。

  从此,关里关外的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挑着一摞摞比他还高的笼屉往返于各条街道。“那时候吃得不好,发育晚,个子只有一米四几,只到哥哥的胸口。”他往往一天走好几十里地,挨家挨户挑着担子叫卖。生意不好的时候,就只能饿着肚子:“大冬天的有时候走上一天都没东西吃。”

  有一句闽南习语流传广远,深入人心——“爱拼才会赢”。郑国辉不怕吃苦。大部分的时间里,他凌晨三点就起床,背上大书包,里面放着笼屉、竹架板等准备推销的产品样品,奔赴火车站,将辛苦与汗水洒在去往各个县城的道路上。然而,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有一种叫做“理想”的东西慢慢浮现。他开始思索:将来做什么?

  1986年,中国宏伟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木材行业开始逐渐开放,允许民营私营企业进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掀起,很多在外打拼的莆田商人不甘心小打小闹,从瞄准竹木机械加工和长途运输等大的流通环节,直至向热得发烫的建筑建材业进军。

  郑国辉也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绝佳机遇,他将眼光放在了新兴的木材行业上。

  而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北京。



郑国辉参与水屯装饰建材城党支部志愿宣传服务活动


坚持中的“绝处逢生”


  回望过往,郑国辉认为自己的人生中有几个重大的转折点,从东北到北京的选择无疑是其中之一。

  “这个阶段使我经历了从上门推销到落地经营的过程,不仅提升了眼界,也给予我最大的推动力,对整个事业的规划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北京,他与哥哥成立了公司,专门经营木材生意。

  有人说,莆田商人做木材是全国出了名的,从1980年代初,莆田人挑着木蒸笼闯荡东北做起木材生意,从单干发展到合伙经营,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济南、南京、武汉、昆明……把木材生意做遍全国。

  郑国辉兄弟两个,则是涉足北京木材行业领域的第一批“莆商”。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敏锐的市场前瞻力,他们不仅将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也为北京城市发展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

  四年后,年轻的郑国辉决定离开北京,到别的城市历练自己。1990年,他随身携带16500元,独自一人来到了山西太原,开始着手自己熟悉的木材生意。从骑着自行车跑推销的“老本行”干起,他期待自己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

  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到了太原之后,发现生意是好做,但得有一定资本。而在那段时间,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位于太原的汾河岸边,有一间大约四五十平米的平房,房间极其简陋,一棵树不偏不倚地长在房子中间,树的两旁分别摆放着两张床。1991年,郑国辉的全家就搬到了这个临时住所。

  因为生活拮据,郑国辉干脆连抽了很多年的烟也戒了。“1991年9月21号。”他记得特别清楚。“没钱抽烟。那天晚上,我抽完兜里面所有的烟,买了一瓶二十块的戒烟灵,戒了。”

  也是在这期间,郑国辉遇到了人生中的一记沉重的打击。

  在生意的起步阶段,他东拼西凑借了十几万,交给朋友去东北批发木材,结果,朋友将钱全部输光后竟消失不见了。

  这件事让郑国辉一下子跌入谷底。压力和挫败感像巨浪一样翻滚而来,使他不堪重负。当时正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他整整半个月没有起床,每天只守着一台别人送他的黑白电视机。

  然而,轻言放弃并不是郑国辉的行事风格。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重振旗鼓。

  “再困难,也不能逃避,必须咬着牙继续往前走。”他告诫自己。

  考虑到自己的院子里还有一些木头,他将木材砍好,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很快卖了出去,赚了几千块钱。

  很快,机遇来了。

  1992年,通过朋友介绍,郑国辉将公司挂牌到山西省残联劳务公司。“结缘省残联,使我邂逅并抓住了这辈子最好的机遇,一下从谷底冲到浪尖。”

  当时,有企业欠了山西省残联一笔债务,没有资金还款,便拿木材去顶了债。山西省残联面对着一堆木头发了愁。劳务公司经理与郑国辉商量:“能不能帮残联把这些木材卖掉?”

  抓住这次机遇,郑国辉四处打听,并仔细地询问市场,最终发现一家大型国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恰好需要这样的木材。通过从中周转,他不仅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了山西省残联,也使太原重机获了利。从此,郑国辉与两家机构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之后,我更懂得了珍惜。” 这件事情让郑国辉至今感慨万千,他谦虚地说,自己一生并没有多大成就,而每次绝处逢生,都是因为“帮助别人,因此成就了自己。”

  百折不挠,砥砺前进。人生中的磨难最终使郑国辉走上了事业上的辉煌。1995年,他成立了“山西太原明隆实业公司”,1996年他又在北京朝阳区光荣入党,之后担任了“山西省福建商会”副会长并任莆田驻山西太原党支部书记。


“火炬手”郑国辉


砥砺前行的开拓者


  1998年,郑国辉的事业在山西已经经营得风生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北京朋友那里得知,北京市昌平区要加快建设步伐,在水屯村进行招商引资,建一座京北地区最大的交易市场。

  听到这个信息,郑国辉立即赶到现场实地考察。“招商引资的地方紧邻京藏高速且背靠昌平古城,东面是科技园区、南面有京密引水渠。”凭借自己多年的打拼经验,郑国辉意识到这将是一块让他大展宏图的地方。

  1999年5月,郑国辉创办了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成为开拓水屯市场的第一人。

  如今,建材城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6年的光阴。由创建时的占地50亩扩展至今总占地180多亩,这样的发展速度倾注了郑国辉大量的心血。

  “建立市场之初,遭遇一场冰雹,几个大棚全部毁于一旦,建材城需要马上去修理并赔偿商户损失。遇上下大雨,市场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多家商户被淹,我们也要立即采取措施拯救。这样的事情有很多。通过我们的努力,慢慢规范市场,从曾经的小市场变成如今的大社会。”

  无论抓市场管理、售货服务、员工培训和建材城的可持续发展,郑国辉总是亲力亲为。他采用先进科学的现代管理模式,使市场经营分区化、储存集约化、运输快捷方便化、交易与储存分离化。

  在市场管理上,郑国辉为每一家商户都提供了完善的后勤保障。“我们设立了后勤保障部。从商户家中小孩上学、家人生病到家庭纠纷、商户矛盾都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

  十六年间,在昌平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城南街道、区市场管理中心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水屯建材”以“诚信经营、顾客至上、质量第一、共谋发展”为服务宗旨,努力打造让政府放心、消费者满意的市场。

  目前,水屯建材拥有经营面积12万多平方米,摊位1000多个、商户600多家、库房200多个,生活区住户200多户,安置就业两千多人,是北京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之一,获得了“守信企业”、“首都文明市场”、“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诚信窗口单位”、“公益慈善单位”、“全国诚信示范市场”等荣誉。


“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对于自身和企业身上所笼罩的光环和荣誉,郑国辉的态度非常谦逊。他说:“在自身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回馈社会,要怀有一个感恩的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传递正能量。”

  这是郑国辉的处世哲学,也是他一生不变的“仁义底色”。

  郑国辉很享受目前的生活。他孝敬父母,家庭和乐融融,朋友遍天下。他对红木情有独钟,收藏了很多红木家具。平日里,喜欢练练书法,养养花草,和三五好友相约品茗聊天。

  他坦言:“在我事业受挫的时候,得到了很多朋友、长辈对我的帮助。来到北京以后,成立建材城,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和村里很多朋友的支持,一路走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成立党支部以后,受了到来自党组织的关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他说,自己在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很多时候需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他会以心存感恩接受这一切,并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2015年第12期总第403期,如转载请注明微信ZHRN1988


扩展阅读:

【特稿】习近平: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

【特稿】刘源:渴望超越的前国家元首之子

【特稿】陶斯亮:我与聂力、李讷、林豆豆

【特稿】习仲勋的青年时代(上篇)

【特稿】习仲勋的青年时代(下篇)

永远的高司令|抗日烽火里的中华儿女

张泽群:正能量的传播使者 | 我的青联岁月

【封面人物】房墉:中原槐文化的生态表达者

【禅悟】乐在其中|学诚

【国学】嵇康 遗世独立,广陵散绝

【创业】夏春林:做万众创新的“涡轮”

【一见】《赎罪门》,一个散发寒气的时代故事

思享|青年干部更需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

悦读|梁启超: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

活动|第八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