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8109025069
service@qushanghui.com.cn
商会动态

重磅解读|常德城市发展的昨天 今天 明天

北京常德企业商会
新闻来源: 北京常德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3041
第一部分 悠久的昨天

一、常德的由来

“常德”一词,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二、悠久的历史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中外城市研究专家认为,一个文明发源地能否称得上“城市”,要看它是否具有固定居民点、防御性设施、手工业作坊和商业集市四大要素。世界早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分布在埃及、印度、中国、秘鲁、中美洲等5个中心地区。尼罗河在公元前4000年,印度河在公元前2800年,欧洲和西非均在2000年左右出现城市。长江、黄河流域均已发现5000年前的一批城市萌芽遗址。考古界原来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城市,座落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距今已有4000多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的发掘,证明凌家滩既有大型宫殿、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齐的房屋、墓地,又有护城濠沟、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礼器,都称得上城市的构成要素,是一座距今约5500年的城市。


洞庭湖区挖掘发现的澧县城头山遗址,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距今约6500~7000年,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城”,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最具典型的古城遗址。


城头山遗址,是汤家岗文化的一支在城头山聚族而居,并开始在居住地周围掘起了壕沟,筑起了城墙。从此,他们在此城居住了2000多年,历经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几个历史时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约4000年前),古城才遭废弃。


三、常德的地理位置


常德市位于湖南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最北端在石门县壶瓶山镇桐木山村(北纬30°07′53″),最南端在桃源县西安镇薛家冲村(北纬28°24′31″),最西端在国营东山峰农场,最东端在汉寿县百禄桥乡烟包山园艺场(东经112°17′52″)。市境东西极宽179.35公里,南北极长190.80公里。


四、常德历史名人


常德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在远古时代,常德诞生了一位与尧舜齐名的传说人物善卷。他所居住的地方称枉人山,隋人樊子盖任本地刺史时,鉴于善卷的事迹,改枉人山为善德山,即今德山。直至唐代,常德都被歧视为蛮荒之地。但是,常德以善卷为发端,开发民智,以善和德锻炼人们的精神品格。唐尧敬慕善卷的贤德,拜他为师;虞舜欣赏善卷的才干,请他出山治理天下;在治水途中的大禹,也曾向善卷求教。“常德德山山有德”成为千古名谚,毛泽东曾在《水调歌头· 游泳》词备注中加以引用,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善德成为常德历史文化发展的主线。


1、屈原和宋玉


继善卷之后,对常德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有屈原和宋玉。屈原的祖籍*为常德的汉寿县。他被楚顷襄王流放江南后主要活动在沅、澧流域,其作品《离骚》、《天问》、《九歌》、《哀郢》等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宋玉的“赐田”和晚年的流放地及去世后的墓葬均在常德的临澧县。屈、宋创造的楚辞是南方文化的一面旗帜,并且成为汉文化的主干,李泽厚甚至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可见,沅澧流域在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2、近代历史名人


近现代,常德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武昌起义的总策划刘复基、总指挥蒋翊武,辛亥革命领袖宋教仁、人民功臣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帅孟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缔造者之一的王尔琢,历史学家翦伯赞,法学家戴修瓒,农学家辛树帜,文学家丁玲等。


五、常德历史事件


1、中日常德会战


1943年12月3日,常德中国守军阵地上,横七竖八布满了中日两军的尸体,守卫常德的第七十军第五十七师经过15昼夜激战,弹尽粮绝,全师官兵除个别人突围外,其余均战死。


2、常德细菌战


1941年11月4日清晨,侵华日军731部队飞机窜至常德城区上空,在城内鸡鹅巷、关庙街、高山街、五铺街、水府庙一带投下大量谷、麦、高粱、棉絮、布条和稻草屑等物,据常德广德医院多次化验,飞机空投物中有类似鼠疫杆菌存在。


3、常德惨案


1943年的常德会战历经月余,日军给常德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全城变为一堆瓦砾,除东门外广德医院和天主教堂因教会悬挂有西班牙国旗标志免遭轰炸尚存一小片房屋外,从四铺街到东门口至大西门,昔日繁华的十里长街,全是残垣断壁。据当时《湖南大公报》报道仅常德市、县一隅,被毁民房约10000栋,商家7000多户,被杀平民2300余人,掳去妇女180余人,男子3400多人,儿童320多人。


六、民国时期的常德


20世纪20年代,常德开始兴办现代工业和交通业。民国17年7月,常德第一条公路常(德)桃(源)公路通车。民国19年,长(沙)常(德)公路常德段建成,长常公路全线通车。民国36年,常德地方政府以“交通第一”作为施政口号,当年新建常(德)澧(县)津(市)公路93公里。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农副土特产品丰富,以常德、津市为代表的常德城乡市场活跃,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主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七、民国时期城市化率


民国21年(1932),常德县有城镇人口10.0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0%,有乡村人口58.57万人,占总人口的85.30%。


八、新中国成立前时期小结


根据《清史稿•地理十五》记载,清末,洞庭湖区各县共有城镇27个。其中常德有城镇12个。截止到1949年,湖南省总人口数为2986.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5.9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90%;常德总人口为 318.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0.1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40 %。


截止到1949年,全市大小街道共79条,总长27594米,总面积127930平方米。


九、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从1950年下半年起到1952年,常德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修路扩街,拆除大西门城墙。


同时期城市化水平逐步由史前阶段向起步阶段转变。


1、“一五”期间经济


“一五”期间,常德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952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4,397万元,较1949年增长41.86%;其中农业总产值32,043万元,比1949年增长37.58%,工业总产值2,354万元,比1949年增长8倍。


按10个县、市统计,195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40,113万元,比1952年增长25.19%;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182万元,比1952年增长205.06%。


2、“大跃进”时期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后,“大跃进”的群众运动在全区各条战线全面开展。


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在炼铁过程中,许多地方的树木被砍伐作燃料,青山变为秃岭。大批农村人口进城,片面提高了城市化率,田里的粮食无劳力收割,造成严重浪费。


3、“三年调整”时期


1960年冬,贯彻中共中央决定,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改善人民生活。我市城市人口比例下降,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常德市总人口116,281人,其中市区96,903人,占总人口的83.34%,郊区19,378人,占16.66%。


十、1978-1988年常德发展状况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段时期,是常德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常德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兴工强农富市”和“开放开发兴市”战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卓越成就。




千里沅江第一桥—沅水大桥

上百年来,常德分江南、江北两个城区,因沅水阻隔,江南城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1986年10月1日,沅水大桥通车,加快了江南城区建设的步伐,圆了几代常德人的梦想,同时也结束了常德沅江数十年靠船渡运的历史。

十一、1988年常德城区市政建设


1988年5月,鼎城中路(现武陵大道中段)建成通车;滨湖路中段(现洞庭大道中段)建成。奠定了江北城区发展骨架,现代城市轮廓初现。


1988年,护城河治理工程历时七年,修建渠道5366米,完成投资700万元。


1988年,黄家巷水厂(三水厂)与大西门水厂并网供水,输水管道初步形成环网,城区供水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1988年,全市路灯总数为1388盏,其中白炽灯420盏,汞灯794盏,钠灯174盏,线路总长77114米。


1988年,常德市区(含德山)共有大小街道110条,总长59068米,总面积464504平方米。


1988年,全市小城镇由17个增加到66个。


十二、新中国成立至拆地建市时期小结


截止1988年底,湖南省共有人口5915.68万人,全省城镇人口1044.1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7.65%,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同期,常德市域人口551.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7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4.63%(为1988年统计数据)。


第二部分 绚丽的今天


一、什么是城市基础设施


其构成通常包括能源动力、水资源与给排水、交通道路、邮政通讯、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6个子系统。具体包括电力、通信、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供热、供煤气,以及道路交通系统、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灾(火灾、地震、洪涝)等工程系统。它们既是工业生产和各种产业经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保持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所必须的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按照国内外的经验,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城市,其基础设施要求的水平档次不同,所需的投资也有高低之别。就中、低层次或较低城市来说,应具备必需的道路、自来水、下水道、公园绿化、环境卫生等市政设施。


二、闪光的名片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常德诗墙”和“居民居住改善”、“城市绿化与生态建设”三项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个个闪光的名片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常德。

三、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


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销常德地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奠定了常德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1988年5月26-28日,中共常德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常德市第一届委员会。6月20~24日,常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常德市人民政府。常德城市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常德地改市后,城市园林绿化从抓全省绿化达标起步,在获得全省地级市绿化检查第一名,武陵大道获得全省“最美一条街”的称号后,通过多年持续抓园林绿化建设,每年改(扩)建和增绿地50-100万平方米,改造或新建公园、游园、广场100多处,将376家独立院落单位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110家、市级园林式单位206家。


1999年,日处理15万吨的江北污水处理工程在柳叶湖畔建成,为解决江北城区污水无序排放问题奠定了基础。


丹阳天桥、沅水大桥引进动态控制技术,开始采用LED节能新光源对桥体进行亮化,城市景观亮化开始起步。


1988年全市城区共有路灯1388盏,亮灯率为80%,灯具开始逐步推广使用钠灯和钢制灯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城区共有路灯1.2万多盏,月平均亮灯率达99%,基本上实现了主要道路一路一灯型。通过改造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建成公共亮化景点30多个,各种亮化灯具6000套。全面推广了节能新技术,投资500万元建成了路灯远程节能监控系统,成效显著。


为解决德山工业园区及江北城东区供水不足的问题,四水厂于2002年建成投产,水处理工艺和水质都有大幅提升。四水厂占地8.8公顷,设计供水能力60万m3/d,现有生产能力15万m3/d,总投资1.7亿元。通过取水点的上移和采用世界上较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供水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水质浊度由3度降为0度,管网末端压力增加到1.4kg以上,解决了德山工业园区及江北城东区供水压力不足的问题。


2008年春节前夕的冰雪灾害之际,市政公司组织应急分队对市政设施开展24小时巡查;公交公司加班加点为公交车轮胎绑麻绳、装防滑链确保行车安全,方便市民出行;市桥梁管理所24小时为大桥撒盐融雪保畅通;建设局组织搞好火车站滞留旅客临时住处的搭建;特别是自来水公司,水管冻损、灾害损失过千万,灾情发生在哪里,抢修队伍就出现在哪里,应急供水点就设置到哪里,并向社会招募了50支抢修小分队2000多名突击队员,全力抢修城区供水管网,经过各方面的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取得抗冰救灾战役的重大胜利。


武陵大道建设由香港鸿升公司投资,采取土地换开发融资方式,启动了常德市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拉开了城市道路的中轴线;朗州北路北延第一个采用BT方式建设,迈出了城市北扩西进的第一步。


江北城区东西向以沅安路、人民路、建设路、洞庭大道、柳叶路等主次干道,南北向以皂果路、武陵大道、朗州路、青年路等主次干道共同构成了江北城区“十纵十横”的道路网络骨架。江南城区东西向以临沅路、鼎城路、金霞大道等主次干道,南北向以玉霞大道、大湖路、阳明路等主次干道共同构成了江南城区主要道路网络骨架。德山城区东西向以桃林路等主次干道,南北方向以德山路等主次干道共同构成了德山城区主要道路网络骨架。


第三部分 美好的明天


路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是什么?》一文中写道,城市就是“社会活动的剧场,”至于其它所有的东西,包括艺术、政治、教育,商业,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戏剧更具有影响,精心设计的舞台能够尽可能地突出演员们的表演和演出效果。”。


一、常德发展的良好条件

常德,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湘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条件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水运、空港、铁路、公路所形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为常德今后的更快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常德,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区域交通条件优越,具备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规划中的常德城市定位


三、未来常德城市发展方向

1、未来城市职能


湖南省域次中心城市职能,湘鄂门户城市职能,市域行政中心职能,以烟草、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电力、机械等为主的制造业基地职能,现代信息及物流中心职能,金融及贸易服务职能,会展商务旅游服务职能。


2、未来城市发展策略


生态策略


保护沅江、穿紫河、柳叶湖、渐河等城市水系,保护德山、太阳山、河洑山等生态林地,建立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产业发展策略


常德产业发展总体方向: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烟草、食品加工、纸、医药、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把常德建成现代制造之城;同时培育铝业、化工、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休闲、物流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空间发展策略:培育由两横一纵三个产业带组成的“工”字形空间产业结构,北部为重工业产业带,以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建材为主;南部为生态产业带,以高效农业、食品加工、旅游业、纺织、医药等为主的产业带;中部产业带为制造业产业带,以商品农业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制品、造纸、烟草、装备机械以为主的产业带。在各产业带尽可能形成并延长产业链。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心城区以沅水为自然分割,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重点在江北地区,城市用地发展向东和西北两翼扩展。


中心城区采取渐进式总体向东西两翼发展模式,构筑“廊道式紧凑型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顺主导风向,结合沅江分别沿六条水系建设四条生态走廊。最终由六条大小水系自然分割形成九个城市组团,构成特大城市的空间格局。


常德中心城区景观策略


维持原有“三山三水”的大景观格局,并进一步深化主题,构筑主城区“三心、两带、四轴”的景观格局。三心为柳叶湖生态核心、丹洲生态核心和德山生态核心;两带为沅江和穿紫河水文景观生态带;四轴为沿南北向四条水系构成的水文景观生态轴。


3、江北城区发展时序


第一步向西、向东发展至河洑和二广高速连线附近。第二步跨越铁路沿S306两侧适度发展。


近期在整理建成区存量土地的同时,疏解更新老城区,使主城区各项建设更加有序。在需要投入新的建设用地时,首先建设河洑片区,提升河洑片区土地建设条件,形成新的城市片区。


长远则依次整备沿二广高速连接线向东至马家吉的土地、向西北至灌溪,通过构筑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城市土地建设条件,以备城市发展之用。

四、未来城市发展道路

在中国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会议上指出:未来的5-10年,是我省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简单讲就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孵化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


五、常德市城市化变化率图


六、常德发展前景

有数据显示,目前常德城市化率已40.45% ,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乘势而上,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把常德打造成为立足湘西北、连接湘鄂边的区域中心城市。高起点、大规模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的德山新区,以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为支撑的柳叶湖新区,以宜居商住为支撑的城西新区,以市场流通为支撑的江南新区。通过产业发展,把城市实力建设成区域内最强。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的城市。


后记


一篇《桃花源记》,让常德拥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誉,常德因此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源里的城市。


一则“善卷让王”的典故,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千古流传,常德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祥地。


一个“刘海砍樵”的传说,把常德“爱神”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壮举代代颂扬,常德因此成为一片多情的热土。


我们为身为常德人而倍感自豪、我们为常德市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而倍感骄傲,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位常德人的辛勤和努力,我们常德的明天一定会更好。